檔案應用加值服務
戶政檔案典藏歷史資料,靜靜地承載著百年光陰的故事。為增進民眾對臺灣戶政的認識,本所特蒐集有關戶政相關資料加以應用,希望透過文宣展示,能將過往如同時光膠囊的戶政檔案,以新的風貌呈現在民眾眼前,期能創造檔案應用的價值。
園來如此-大園區小地名檔案(圳頭里、五權里、海口里、菓林里)
發布單位:
大園區戶政事務所
分 類:
檔案應用加值服務
發布日期:
108-12-23
詳細內容:
圳頭里
圳頭里是由日治舊大字名圳股頭而來,地名源起於清雍正6年(1728),漳州府龍溪縣人郭光天奉清廷諭准率領鄉勇一百又六人來臺墾殖,並由舊大園國中南邊的新街溪引水灌溉。此聚落因建於引導溪水的渠道頭處,故得圳股頭之名。
清光緒20年(1894),此地屬新竹縣竹北二堡圳股頭莊、後館莊、古亭莊之範圍。明治34年(1901)隸屬桃仔園廳大坵園支廳的圳股頭庄,大正9年(1920)改制為新竹州桃園郡大園庄。臺灣光復後改制為桃園縣大園鄉圳頭村,民國103年升格為直轄市改制為桃園市大園區圳頭里。
五權里
五權里是由日治時代五塊厝於光復後更名而來。包含大埔、下埔兩個村莊,境內多水塘,並有桃園大圳經過,為水稻田和酪農業地域。從上橫山向東走過五青橋進入五塊厝,此地有地勢平坦的大埔,昔日因初墾之時在草埔地上僅築5棟房子,只有5戶人家,因此得五塊厝,以酪農馳名全臺。境內有五福宮奉祀開漳聖王,居民為閩籍(漳州)佔82%,其餘為客籍。清光緒20年(1894),此地屬新竹縣竹北二堡五塊厝、下埔、大埔莊之範圍。明治34年(1901)隸屬桃仔園廳大坵園支廳的五塊厝庄,大正9年(1920)改制為新竹州桃園郡大園庄。臺灣光復後改制為桃園縣大園鄉五權村,民國103年升格為直轄市改制為桃園市大園區五權里。
海口里
海口里位於本區東北部,新南崁溪之出海口。西北邊為沙崙里;西南側與竹圍里相連,東隔新南崁溪與蘆竹區相鄰。清朝光緒年間,此地屬於淡水縣桃澗堡海口莊及田寮仔莊範圍。日治34年(1901),隸屬由桃仔園廳直轄的竹圍庄,大正9年(1920)改制為新竹州桃園郡大園庄,當時的主要聚落為海口及田寮。
海口里雖是個小村莊,卻是義軍抗日的聖地。甲午戰爭後,清廷割讓臺灣給日本,使同胞憤慨決議獨立自主,於是紛紛在各地組織抗日義勇軍,由陳登元進士指揮設兵營於海口崙仔後(現海口墓地一帶)防守沿海,不久後日軍登陸,主事者力量四處分散,營地變成墓地,抗日義軍也潰不成軍。海口里內之居民多為泉籍,以從事農漁業為多數。臺灣光復後改制為桃園縣大園鄉海口村,民國103年升格直轄市改制為桃園市大園區海口里。
菓林里
菓林里西與三石里和桃園國際機場相鄰;北接竹圍里;以東和以南則為蘆竹區。菓林里的地名為日治時代之小地名拔仔林而來。拔仔就是番石榴,也稱芭樂,此地曾拔仔樹成林,故得名。
清光緒20年(1894),此地屬淡水縣桃澗堡拔子林莊、崁下莊之範圍。明治34年(1901)隸屬由桃仔園廳直轄的竹圍庄,大正9年(1920)改制為新竹州桃園郡大園庄,當時的主要聚落為拔子林和崁下。臺灣光復後改制為桃園縣大園鄉菓林村,民國103年升格為直轄市改制為桃園市大園區菓林里。
資料來源:
大園鄉志 (民國67年10月發行)
大園鄉志續篇(一) (民國82年12月發行)
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:
http://gn.moi.gov.tw/geonames/index.aspx
西海桃花源-大園鄉老照片 邱傑著
大園區公所105年12月編印大園區行政區域街道圖
桃園市大園區戶政事務所檔案資料
圳頭里是由日治舊大字名圳股頭而來,地名源起於清雍正6年(1728),漳州府龍溪縣人郭光天奉清廷諭准率領鄉勇一百又六人來臺墾殖,並由舊大園國中南邊的新街溪引水灌溉。此聚落因建於引導溪水的渠道頭處,故得圳股頭之名。
清光緒20年(1894),此地屬新竹縣竹北二堡圳股頭莊、後館莊、古亭莊之範圍。明治34年(1901)隸屬桃仔園廳大坵園支廳的圳股頭庄,大正9年(1920)改制為新竹州桃園郡大園庄。臺灣光復後改制為桃園縣大園鄉圳頭村,民國103年升格為直轄市改制為桃園市大園區圳頭里。
小地名 | 地名意義 | 地名沿革與文獻歷史簡述 |
---|---|---|
圳頭 | 水圳的源頭 | 原名為圳股頭,清代郭光天家族開墾大園,就是以此為中心,開圳灌田,圳股頭即為引溪水入圳閘門之所在,並因此得名。 |
後館 | 後方的公館 | 此地為郭家收租辦事之公館,因在許厝港公館之後而得名。後公館今為郭家古宅,有清廷欽賜下馬牌,為地方重要古蹟。 |
古亭 | 鼓狀的稻倉 | 昔年此地農戶收穫之稻穀,建簡易之倉庫存放,形狀就像是個鼓亭一樣,所以本地即以此為名,於日治時期改名為古亭。 |
五權里
五權里是由日治時代五塊厝於光復後更名而來。包含大埔、下埔兩個村莊,境內多水塘,並有桃園大圳經過,為水稻田和酪農業地域。從上橫山向東走過五青橋進入五塊厝,此地有地勢平坦的大埔,昔日因初墾之時在草埔地上僅築5棟房子,只有5戶人家,因此得五塊厝,以酪農馳名全臺。境內有五福宮奉祀開漳聖王,居民為閩籍(漳州)佔82%,其餘為客籍。清光緒20年(1894),此地屬新竹縣竹北二堡五塊厝、下埔、大埔莊之範圍。明治34年(1901)隸屬桃仔園廳大坵園支廳的五塊厝庄,大正9年(1920)改制為新竹州桃園郡大園庄。臺灣光復後改制為桃園縣大園鄉五權村,民國103年升格為直轄市改制為桃園市大園區五權里。
小地名 | 地名意義 | 地名沿革與文獻歷史簡述 |
---|---|---|
五塊厝 | 五棟房屋的村莊 | 客籍先民在此建立五間寮屋而得名,以後交替成為閩南人村落。 |
大埔 | 大片的荒埔 | |
下埔 | 下方的荒埔 | 地處於大埔之下位而得名下埔 |
大埔崙 | 位在大片荒埔中的山丘。 | 高八十六公尺,為全區之最高點,故名為大埔崙。 |
岡崎 | 高低落差的山坡。 | 因本地介於中壢、桃園兩高低台地交界線上而得名.村落建於台地崖下。 |
城內 | 城池的裡面。 | 城內起源不詳,現為五福宮所在地。 |
崁頭厝 | 坎崖山頭上的屋子。 | 位於大埔、城內崁崖線之延長位置,由於地勢較高,故村莊稱崁頭厝。 |
海口里
海口里位於本區東北部,新南崁溪之出海口。西北邊為沙崙里;西南側與竹圍里相連,東隔新南崁溪與蘆竹區相鄰。清朝光緒年間,此地屬於淡水縣桃澗堡海口莊及田寮仔莊範圍。日治34年(1901),隸屬由桃仔園廳直轄的竹圍庄,大正9年(1920)改制為新竹州桃園郡大園庄,當時的主要聚落為海口及田寮。
海口里雖是個小村莊,卻是義軍抗日的聖地。甲午戰爭後,清廷割讓臺灣給日本,使同胞憤慨決議獨立自主,於是紛紛在各地組織抗日義勇軍,由陳登元進士指揮設兵營於海口崙仔後(現海口墓地一帶)防守沿海,不久後日軍登陸,主事者力量四處分散,營地變成墓地,抗日義軍也潰不成軍。海口里內之居民多為泉籍,以從事農漁業為多數。臺灣光復後改制為桃園縣大園鄉海口村,民國103年升格直轄市改制為桃園市大園區海口里。
小地名 | 地名意義 | 地名沿革與文獻歷史簡述 |
---|---|---|
海口 | 溪流出海口 | 因位於南崁溪口得名,為一天然之良港,後期因泥沙淤塞,海岸外展,日據時期已退化成小漁港。 |
田寮 | 佃戶的簡陋小屋 | 原名佃寮,為佃戶寮社集中之地,故因此為名。 |
菓林里
菓林里西與三石里和桃園國際機場相鄰;北接竹圍里;以東和以南則為蘆竹區。菓林里的地名為日治時代之小地名拔仔林而來。拔仔就是番石榴,也稱芭樂,此地曾拔仔樹成林,故得名。
清光緒20年(1894),此地屬淡水縣桃澗堡拔子林莊、崁下莊之範圍。明治34年(1901)隸屬由桃仔園廳直轄的竹圍庄,大正9年(1920)改制為新竹州桃園郡大園庄,當時的主要聚落為拔子林和崁下。臺灣光復後改制為桃園縣大園鄉菓林村,民國103年升格為直轄市改制為桃園市大園區菓林里。
小地名 | 地名意義 | 地名沿革與文獻歷史簡述 |
---|---|---|
拔子林 | 芭樂樹成林的地方 | 因早期此地遍植芭樂樹成林而得名,光復後改名菓林。 |
崁下 | 坡崖下的村莊 | 崁下北與竹圍里之崁脚相接,因村落東方溪岸成崖而得名,崁下之南為崁頂,地勢較高,後來合成崁下一莊.崁下是道光年間林本源設公館,以收田租的地方。 |
公館 | 清嘉慶年間,大業戶郭光天之子嗣漸次沒落,至道光年間,大租權次第轉移至林本源之手。林氏於拔仔林村莊崁下設立租館,佔地約4千坪,周圍砌設堅固之城廓以防禦外敵,房屋約80餘室;設有食廳、寢室、栗倉、勇兵室等,其建築規模之宏偉為當時之冠。後來日人侵臺,大部分被縱火焚毀,其原有房舍已不在。 | |
油車 | 搾油的機械 | 四股最東方的村莊,是早年林本源在此設廠搾油之處,搾花生取油的機械稱為油車。 |
過田仔 | 經過田地的小圳 | 由拔仔林到此間田地,須越過小溪而得名。 |
資料來源:
大園鄉志 (民國67年10月發行)
大園鄉志續篇(一) (民國82年12月發行)
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:
http://gn.moi.gov.tw/geonames/index.aspx
西海桃花源-大園鄉老照片 邱傑著
大園區公所105年12月編印大園區行政區域街道圖
桃園市大園區戶政事務所檔案資料
最後更新日期:109-04-23
瀏覽人次:2912 人